導讀: 多年来,中国烟草一直保持了七个"世界第一":烟叶种植面积第一;烟叶收购量第一;卷烟产量第一;卷烟消费量第一;吸烟人数世界第一;烟草利税第一;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数第一……
煙草致癌人人皆知,但每天一包煙究竟有多可怕?在去年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英美日韓意五國研究者聯名發表論文。曆經數年,研究者分析了5243例癌症患者,得出結論:
每天一包煙,僅僅一年後平均每個肺細胞就會額外多出150個突變,每個喉部細胞多出97個突變,每個咽部細胞多出39個突變,每個口腔細胞多出23個突變,每個膀胱細胞多出18個突變,每個肝細胞則多出6個突變。癌症,就是這麽一個個突變積累而成的。
除了引發至少17種癌症外,吸煙還會讓大腦皮層變薄,增加中風、冠心病、肺氣腫、白內障、肺結核、糖尿病的風險。此外,二手煙和殘留在身上的三手煙會傷害吸煙者的家人,尤其是脆弱的兒童。
多年來,中國煙草一直保持了七個"世界第一":煙葉種植面積第一;煙葉收購量第一;卷煙産量第一;卷煙消費量第一;吸煙人數世界第一;煙草利稅第一;死于吸煙相關疾病人數第一。截止到2015年,中國吸煙人數已超過三億(全國14億人,按50%女性計算,男性公民約7億,其中約15%爲16歲以下青、少年。于是超過16歲男性公民數量大約6億,3.5億表示過半數的男性公民都吸煙。如果你到農村去看看,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農村,你會發現好多16歲以下的小孩子在吸煙。部分女性也吸煙,這部分也沒有統計在內)
研究者和科普人士恨不得用高音喇叭對煙民將這些事實每天念一遍,卻不得不挫敗地承認,“恐嚇”在勸人戒煙上收效甚微。只有不抽煙的人才會細讀那些吸煙有害的文宣,煙民們只會匆匆略過,然後說,“嚇死我了,趕緊點支煙壓壓驚。”
和其他毒品相比,尼古丁的戒斷症狀其實並不算嚴重,普通人完全可以忍受。真正難以忍受的,反而是腦中根深蒂固的恐懼:生理上瘾和心理恐懼。
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麽?萬一成功戒煙,就會從此悶悶不樂、百無聊賴、渾身難受;更恐懼自己戒煙失敗,成爲板上釘釘的意志力薄弱者,不但會對自己萬分失望,抱有期待的家人也會加倍受傷。
因爲身體習慣了依賴尼古丁來獲取多巴胺,突然的戒煙,身體機能需要一個反應的過程,在多巴胺沒有充足供應的情況下,會出現諸如頭痛、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喉部不適和饑餓感與空虛感等等。而處在戒煙初期的人往往會無限放大這些痛苦,給自己心理施加壓力,感覺“戒煙很難”。
曾帮助2500万人成功戒烟的亚伦·卡尔于2006年死于肺癌,这一度让人们感到恐慌。医学上常用吸烟指数来衡量吸烟量。如一位烟民吸烟20年.平均每天吸一包(20支),那么他的吸烟指数就是20×20=400年支。超过400年支,就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资料表明,卡尔曾吸了30多年的烟,最多时每天吸100支。以此计算他的吸烟指数大约是3000年支,远大于400年支这个界限。其次,他在指导别人戒烟时允许对方当着自己的面吸烟。属于被动吸烟。主动吸烟30多年加上被动吸烟20多年,卡尔死于肺癌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不是因为他戒烟才得肺癌。从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要经过长时间、多步骤。而从一个肺癌细胞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肿块又大约要经过10年的时间。可能卡尔在戒烟前就已种下癌变这个‘因’。 而他自己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