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对于冬天的冷,有多少人是感到绝望的?又有多少人,发出至高无上的感慨: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被窝到洗手间的距离?既然冷,当然是想法子取暖。所以,每年冬天,御寒神器“暖宝宝”都非常红火……
對于冬天的冷,有多少人是感到絕望的?又有多少人,發出至高無上的感慨:世界上最長的距離,是被窩到洗手間的距離?既然冷,當然是想法子取暖。所以,每年冬天,禦寒神器“暖寶寶”都非常紅火。然而,“暖寶寶”怎樣使用才安全?
有哪些人群不適合使用“暖寶寶”?
一、“暖寶寶”是怎麽送溫暖的?
爲了更好的了解暖寶寶是怎麽燙傷人的,我們要先了解暖寶寶是怎麽工作的。
暖寶寶發熱歸功于內部發生了一種氧化放熱反應,暖寶寶內高純度的鐵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釋放熱量。溫度一般在50—60℃之間,發熱時間根據産品品牌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12小時之間。
二、從“送溫暖”變成“送燙傷”
暖寶寶造成的燙傷爲低溫燙傷,也可稱爲低溫燒傷或低熱燒傷,是指機體長時間接觸溫度<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一般來講:
49℃的熱源持續3分鍾便可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鍾表皮就會壞死;接觸44℃的熱源6小時,可致皮膚不可逆損傷;溫度處于44-50℃之間,皮膚受傷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比。
暖寶寶産生50-60℃的溫度,貼在衣服外部再傳遞給人體,皮膚能夠適應甚至感到舒服,讓我們常常忽略了保護皮膚,有時候會忘了取下來。暖寶寶長時間與某處皮膚接觸如同“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低溫燙傷。
三、傷者後知後覺,治療延遲
低溫燙傷的創面早期主要變現爲皮膚上出現水泡。由于水泡不會被視爲嚴重創傷,再加上大家對低溫燙傷的了解不深,且暖寶寶體積不大,帶來的創傷面積也不大,其嚴重性往往得不到重視。
只有少部分低溫燙傷患者在傷後1天內就診,大多數人采取自行處理的方式,在傷後一星期左右出現創面不愈或感染時,方才就診,入院時創面感染的患者約占到70%。
實際上,看似僅僅是幾個水泡,損傷可能已經發展到皮下組織,甚至肌肉、神經、血管。所以,一旦出現疑似低溫燙傷的症狀,要足夠重視,及早就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四、怎麽才能只要溫暖?
暖寶寶導致的低溫燙傷並非不可避免,使用時應該做到以下5點:
1. 购买时,要注意看清楚外包装是否齐备生产日期、厂名厂址、联系方式、执行标准、有效期限等相关信息;
2. 拿出往年的囤货,需要看是否在有效期内;
3. 取暖时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
4. 睡觉前,务必取掉暖宝宝;
5. 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