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生活中,一般人无非两种性别:男性或女性。但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却介于两性之间。教授说,事实上,性别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不愛芭比娃娃卻愛汽車,2歲“女童”腹腔藏著睾丸
像安安這樣性別“不清晰”的孩子,教授每年都會遇到二、三十例。“性分化異常(DSD)其實離我們不遠,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這種疾病的存在罷了。”
教授又舉出一個例子。佳佳是個2歲8個月的女孩,來自四川。她性格外向,不愛芭比娃娃,卻愛玩汽車。由于“陰蒂肥大”,父母帶她到當地醫院就診,染色體結果竟然是46,XY(男性),腹腔還長著一對睾丸。
女兒居然是個“男兒身”?佳佳的父母瞬間驚呆了。在輾轉多家醫院,對于不同的診斷結果遊移不定之下,佳佳來到教授所在醫院。教授召集專家組進行反複討論,根據佳佳的臨床症狀、體征、內分泌性激素水平及心理測試等,最終下了結論——“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
“佳佳年齡還這麽小,父母替她盲目選定男女性別呢,對于她自己來說不太公平。所以我們建議暫時保留睾丸,定期隨訪,等到佳佳長大後,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更科學的性別選擇。”
教授表示,目前性分化異常(DSD)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上非常困難。
第一,事實上,人類性別的分類依據有很多,包括性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內外生殖器性別、性激素性別、社會性別、心理性別等等。要弄清楚這些,並從中整理和總結出每一例患者的個性化診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依舊可能存在模棱兩可的情況。
第二,找尋真正的致病點,無疑于“大海撈針”。雖然基因檢測技術有助于提高對疾病的認知,但對于性分化異常,出現很多未知點或已知結果無法和臨床症狀匹配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