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位于北京東五環的吉祥苑養老公寓開業在即,但老年社工一職目前仍在篩選中。自今年年初發布招聘信息以來,老年社工的招募情況並不順利。公寓負責人李新蕾曾做過多年老年社工,她告訴記者,由于社會認同度低、薪酬待遇不高等原因,老年社工市場一直面臨人才緊缺的困境。
位于北京東五環的吉祥苑養老公寓開業在即,但老年社工一職目前仍在篩選中。自今年年初發布招聘信息以來,老年社工的招募情況並不順利。公寓負責人李新蕾曾做過多年老年社工,她告訴記者,由于社會認同度低、薪酬待遇不高等原因,老年社工市場一直面臨人才緊缺的困境。
養老機構裏的潤滑劑
“你怎麽語速變得這麽慢了?說話越來越啰唆了?”面對老朋友的“投訴”,李新蕾總有些哭笑不得。“做老年社工時,我們每天要和很多老人接觸,有時一個活動規則要講幾遍老人才能明白,說話語速必須得慢,不然老人聽不清、記不住。做了老年社工之後,所有節奏都會變慢,很多東西慢慢就變成職業習慣了。”
有别于护工和义工,老年社工的专业性很强。他们往往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識为支撑,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入住養老院之前,我都沒聽說過老年社工。後來通過接觸,發現他們就是養老院裏的精神支柱。我們入住養老院,就是想讓自己忙起來、動起來,找到存在的價值,精神世界能更加富足。而這些,老年社工都幫我們實現了。”82歲的範奶奶說,入住養老院後,在社工的組織和幫助下結交了很多朋友。76歲的羅爺爺以前性格比較孤僻,不願意和人交流。入住養老院時,家人向社工表達了這個擔憂。從那以後,社工經常找機會陪羅爺爺聊天、鼓勵他參加活動,慢慢探索合適的辦法。現在,羅爺爺已經當起了閱覽室的報紙管理員,連他女兒都不禁感歎,“我爸像變了個人。”
“很多人認爲老年社工就是‘陪著老人玩’,其實是不對的。組織老年活動只是我們工作內容的一方面,還要利用專業理念和專業方法,幫助機構老人甚至員工解壓,引導他們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李新蕾表示,社工更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當老人遭遇困惑、心情低落時,社工便需要及時介入,通過個案工作和小組活動,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爲此,社工需要了解每一位老人的興趣愛好、工作經曆、生活習慣等詳細過往,以便讓接下來的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好地開展服務。
《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範》中要求,養老機構中每100名老人應至少配備1名社會工作者。李新蕾坦言,老年社工在一些發達國家認知度和接受度較高,當出現問題時,大多數人會主動向社工尋求幫助。但在國內,人們的意識還沒到那一步,很少主動向社工傾訴自己的困難或不滿,這便需要社工主動去發現問題,善于觀察表情和精神狀態,留意老人的一舉一動。
“假如將養老機構比作機器的話,社工就好比潤滑劑,協調、處理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我一直覺得老年社工就像機構裏的精靈,遊走于老人、家屬和員工之間,哪裏需要去哪裏,到處帶給人快樂和正能量。”李新蕾說。
老年社工行業仍處初級階段
“近些年,老年社會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總體不盡如人意。這與社會工作總體上薪酬較低、職業發展空間有限、職業聲望不高、工作相對辛苦等因素密切相關。”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友華教授說。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49億,占總人口的17.9%。人口老齡化的迅速推進,直接考驗著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水平,老年社工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大檢查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明確要求,其中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等內容,多半是由社工來承擔的。”李新蕾說,從一開始的無人知曉,到“社工就是組織活動”,再到“社工是一個專業,可以做很多事”,大衆對于老年社工的認知也在不斷提高。
2018年9月27日,民政部發布了《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征求意見稿),社會工作被納入星級評定標准,推動全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持續提高。截至2018年11月,全國養老機構共有1.68萬名社會工作者,各地結合優惠政策及各方力量支持,鼓勵養老機構積極引入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力量。然而,我國老年社工行業起步晚、認同度偏低,其數量及服務能力與老年人服務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不能否认的是,政府、市场、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老年社工在养老领域的必要价值,目前社工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在我们看来,老龄化在社区、机构、家庭中显现的问题很多都需要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专业知識和专业力量去解决。但大多数社工岗位的专业化、职业化并不够,专业服务的提供较为匮乏,整个行业对老年社工的岗位职责限定得不够明晰。老年社工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陈虹霖说。
還需要更多支持和保障
“養老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太一樣,需要付出得更多,但回報率不高。”像李新蕾一樣能十年如一日在養老領域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李新蕾依稀記得,2008年畢業時整個社會工作系上百人中僅有不到5人進入養老機構工作。“雖然社工隊伍在不斷壯大,但流失率較高,福利待遇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很多具備專業操守和專業能力的人才進入老年社工行業。這一行僅靠滿腔熱情可能並不足以支撐下來,還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
陳友華表示,政府層面在人才激勵方面采取了相應措施,例如,部分地區對獲取社工資格等級證書的人給予物質獎勵,規定部分公共服務機構必須有專職社工等,但政策真正落地仍需要時間。當下,社工發展面臨的困境,既有思想認識上的問題,也牽涉政府、市場與社會的責任定位與責任邊界等內容,不是政府一紙文件就能解決的。
此外,“專業社工不職業,職業社工不專業”的現象在老年社工群體中較爲普遍。陳友華認爲,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高校社工專業學生畢業後願意從事專業工作的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曆史原因,大批年齡較長的從事社工相關的街道與社區工作人員,往往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社工很難獲得豐厚的薪酬,職業發展空間也比較有限。”
陳虹霖認爲,破解老年社工發展困境,需要在3個層面努力。首先,個人層面需要投入更多熱情才能真正紮根下來。其次,機構、行業協會等層面需要鏈接更多資源,提升專業服務水平,進而推動市場待遇的提升,令更多專業人員願意加入。此外,國家政府層面需要出台並細化職業基層制度,進一步明確社工的職業發展空間。
“老年社工不論給別人還是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都很強,是個越做越撒不了手的行業。”李新蕾覺得,如果能從社會地位、福利待遇、專業培訓中加以提升,老年社工行業的幸福感和職業滿意度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