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作为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配套医疗服务改革措施之一,北京市将逐步在二级、三级医院推行医患双方诊室内一对一服务,由医疗机构负责疏导门急诊秩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医患之间有效沟通的效率。目前,这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已在部分医院逐步推行。
如果將此次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視爲“1”,改善醫療服務就是“1”後面重要的一個“0”。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將改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體驗視爲此次改革的終極目標。從去年年底開始,各醫療機構按照《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規範服務行爲2019年行動計劃》的統一部署,梳理制定了各自的改善服務“台賬”,並一一對照落實執行。記者在實地走訪中,也深入感受和體驗了各醫療機構改善服務的具體舉措。
避免“排大隊,長等候”
在北京兒童醫院門診大廳的采血窗口旁,3台靜脈采血自助挂號機,因爲大大緩解了采血挂號的排隊等候問題,成了頗受關注的重點。
“人工挂號的時候,在暑假等就診高峰期,每天一大早都會有三四百名家長排隊等候采血挂號,有時隊伍能排到院外的馬路上。”該院檢驗中心護士長曹妍介紹,有了靜脈采血自助挂號機之後,這一問題已經得到極大改觀,家長只需刷一下就診卡,機器就可以讀取醫生開出的檢查信息,檢查項目不會出現遺漏或差錯;而且,機器爲家長“吐出”的挂號憑條,會顯示挂號順序和平均采血速度,家長可以據此推算大概的采血時間,不必一直在采血處排隊等候。“一台自助機每小時平均可以挂出100個號,不僅改善了患兒家長的就醫感受,也爲醫院節省了人力、維護了良好的診療秩序。”
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穆毅介紹,該院在充分調研臨床科室需求、疾病種類及患者需求後,開設了多學科門診。“首先組建的是頭頸部腫物及上氣道疾病多學科門診,診治病種涵蓋了累及頭頸部及上氣道的實體瘤及各種先天畸形。”穆毅說,這些疾病不僅需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實體瘤、胸外科、神經外科、骨科的共同診治,還需要影像、病理、超聲等科室給予支持,“多學科門診的開設,爲患者減少反複多科挂號、盡快接受診治帶來了極大便利”。
大醫院調整上下午號源設置,推進“錯峰就醫”,是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的另一個內容。北京友誼醫院兩個院區均對專家號源進行調整,將上午的部分號源挪至下午,下午的專家號比2018年增加了近10%。
對于這種調整,有些患者也會擔心。“有時到醫院需要做各種檢查,上午去的話,一天才能做完,如果下午去,檢查一天做不完,第二天還要挂號。如果檢查需要空腹,還得餓上一天。”一位患者說。
“这些不用太担心。”北京友谊医院门诊部主任胡路表示,目前,北京友谊医院已经推行非空腹项目即时采血,针对部分不受一般飲食影响的检验项目,患者不需要刻意空腹来采血,可在医院常规工作时间内随时进行采血。目前,北京友谊医院开展的非空腹抽血项目共有155项,每日的标本量约有300管至350管,相应的出报告时间至少提前了半个工作日。此外,一些之前需要预约的检查项目,如超声、核磁、CT,也实现了零预约,即到即做。
慢阻肺患者開出長處方
在北京市豐台區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9歲的趙桐梅很開心,他成爲北京市首批慢性阻塞性肺病長處方受益者之一,醫生爲他開出了1個月的長處方,他不用再每周都到社區來拿藥了。
2017年北京市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時,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4類慢性病患者推出了兩個月長處方服務,深受這些患者的歡迎。此次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後,慢阻肺成爲基層長處方服務的新增病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逐漸備齊17種治療性藥物,慢阻肺患者可在基層享受1個月的長處方服務。
趙桐梅日常服用的羧甲司坦口服溶液一日要口服3次,趙桐梅的簽約醫生王益品給他開了1個月的服用量。王益品告訴記者,他共有1800個簽約居民,其中慢阻肺患者大概有近200人。“慢阻肺患者大多爲老年人,過去沒有長處方,每次只能開用量10天左右的藥,老人每個月要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跑兩三趟,影響患者用藥便捷性和依從性。”王益品說。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由于治療過程可能涉及抗生素的使用和更換,部分藥品還包含激素成分,爲保證診療及用藥安全,與之前4類慢病可開2個月長處方不同,慢阻肺最長只能開具1個月用量的處方。高小俊指出,此項便民服務措施不但能夠滿足慢阻肺患者長期用藥需求,有效減少其往返醫療機構次數,提升了行動不便人群的就醫體驗,還有利于吸引居民到基層首診,推進北京市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北京市將逐步在社區醫療機構實行1個月的長處方,預計全市將有30多家社區醫療機構在近期落地。
“一醫一患”提高就醫體驗
在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二樓診區,每一間診室的門上都貼著“一醫一患”的標識。這樣的一個小標識,得到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雷海潮的多次點贊。
作爲醫耗聯動綜合改革的配套醫療服務改革措施之一,北京市將逐步在二級、三級醫院推行醫患雙方診室內一對一服務,由醫療機構負責疏導門急診秩序,保護患者隱私,提高醫患之間有效溝通的效率。目前,這項改善醫療服務措施已在部分醫院逐步推行。
“如果看病的時候旁邊有人,跟醫生的交流就會沒那麽順暢,甚至有些病情難以啓齒。”正在垂楊柳醫院看病的張大爺告訴記者,醫院裏雖然人很多,但這種一對一的服務讓老百姓看病有了更好的體驗。
以往出診時,常見“推門就進”的患者,甚至好幾位患者和家屬擠在診室中,醫生對此也很無奈。“常常是我正在給患者檢查,不斷被其他患者的各種問題打斷。”垂楊柳醫院血液科主任葉芳說,“不僅醫生診療效率降低,嚴重還可能造成誤診。”
從今年年初開始,醫院給每個診室的門上都貼上“一醫一患”的標識,逐漸培養患者良好的就醫習慣。“患者在門外等著,診室裏沒有其他患者‘盯著’,減少了很多的幹擾,醫生能更加專注于一個病人,診療效率明顯提高了。”葉芳告訴記者,這種模式讓患者可以更放心地跟醫生溝通病情,尤其在泌尿科、婦科和傳染性疾病等科室,患者對隱私保護的需求更高,這項新的服務舉措也獲得更好的認同。
“一醫一患”只是此次改革中提升醫療服務的一個細節舉措,卻在實施中獲得了贊譽,增加了老百姓就醫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