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雙胍作爲走進千家萬戶的口服降糖藥,自1957年問世以來,已經有60多年臨床應用史。
隨著近年來對二甲雙胍不斷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除了降糖之外,二甲雙胍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俗,比如减重【1】。正因如此,一些减肥心切的“胖友”把二甲双胍当作减肥药来用。随手在网上一搜,关于“二甲双胍减肥”的问答帖竟多达23万条,可见减肥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與此同時,一些糖尿病患者卻有著不一樣的擔心:減肥可以隨時停,降糖藥可不能停啊!二甲雙胍真能用來減肥嗎?長期吃會不會一直瘦下去?
諸多研究表明,對于超重和肥胖2型糖友,二甲雙胍在減重上確實有兩把刷子,但卻不能用于普通人群減肥。這是爲什麽?
這還得從二甲雙胍的作用機制說起。
減重,是糖友改善代謝後的額外收獲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雙胍的降糖作用是明確的——
·在外周組織中,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提高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3,6】
·抑制肝糖原異生和分解,減少肝糖輸出【2,6】
·抑制腸道吸收葡萄糖,提高GLP-1(胰高糖素樣肽-1)水平【4-6】
總的來說,二甲雙胍通過減少血糖的來源,增加血糖的去路,從而達到降糖的目的。而當人體消耗的能量長期大于攝入的能量時,體重就減輕了。
目前多項臨床試驗證明,二甲雙胍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對于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控制體重作用。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DPP)研究,入选3234名糖尿病前期的肥胖患者,随机分入生活方式干预组、安慰剂组和二甲双胍组。在随访2.8年后,三组患者平均体重分别下降5.6、0.1和2.1kg(P<0.001),说明二甲双胍具有减重作用【7】。
那麽,對于整天嚷嚷著要減肥、但沒有糖尿病、也沒有胰島素抵抗的廣大群衆,能用二甲雙胍來減肥嗎?
答案是否定的。二甲雙胍有著明確適應證,藥品說明書上寫得很清楚,它是降糖藥而非減肥藥。
二甲雙胍的“減重”,是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改善之後恢複正常體重的額外獲益,可以說是“意外收獲”。對于單純肥胖者,二甲雙胍並沒有確切的減肥作用,盲目使用,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
普通人想减肥,还是那句老话: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飲食,科学運動,才能在兼顾健康的同时,维持正常的体重。
二甲雙胍,超重、肥胖糖友才適合吃?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二甲雙胍能減輕體重,那是不是只有超重、肥胖糖友才適合吃?正常體重的糖友,會不會越吃越瘦?不是說有胃腸道不良反應嗎?
其實不然,二甲雙胍的降糖是充滿智慧的。
回顧性和前瞻性臨床研究【8-10】結果均顯示,二甲雙胍在超重、肥胖、正常體重的糖尿病患者中療效相當。因此,體重不是能否使用二甲雙胍治療的決定因素。無論對于超重、肥胖或體重正常的患者,國內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薦二甲雙胍爲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用藥【1】。
還有研究數據顯示,二甲雙胍在肥胖組和超重組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低體重作用明顯,對正常體重患者體重影響較小【11】。
也就是說,二甲雙胍的適用範圍廣闊,只要沒有禁忌證和不耐受,體重正常的糖友同樣能獲得良好的降糖效益。
此外,在我国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了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腰围≥90 cm(男)或≥85 cm(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肥胖比例为24.3%、腹型肥胖患者高达45.4%【12】。
內髒脂肪增加可能是肥胖患者發生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13】,而胰島素抵抗恰恰又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機制之一。
二甲雙胍能夠激活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改善肌肉、脂肪、肝髒的能量代謝【10】,減少內髒脂肪。這對于一些“偷著胖”的糖友來說,無疑是有好處的。
二甲雙胍安全性、有效性久經考驗 糖友們在服用二甲雙胍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主要爲胃腸道反應。但這種胃腸道反應多爲一過性,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大多數患者可逐漸耐受或症狀消失【1】。
根據《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版)》的建議,二甲雙胍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服用,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增加劑量,有助于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
另外,糖友們還可以選擇對胃腸道刺激相對較小的劑型,比如二甲雙胍原研藥緩釋片就屬于這種,服藥後,藥物緩慢釋放,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並且吃一次管一天,大大降低了漏服、忘服的概率。
二甲雙胍原研藥即二甲雙胍專利藥,是經嚴格臨床試驗獲准上市的原創性降糖藥品,憑借制劑工藝優勢及上市前後嚴格監管,因此具有更穩定的吸收率和較少的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二甲雙胍作爲2型糖尿病的一線首選藥物,自1922年被愛爾蘭化學家Werner和Bell制備成化合物至今已有百年曆史,臨床應用也有60余年,安全性、有效性久經考驗。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方案中(A級推薦)。
編輯:周瑞雲
繪圖:寮琴
出品:《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
学术指导 郭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垂體學組組員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分會青年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科醫師分會青年組副組長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垂體-腎上腺亞專科副主任
參考文獻
【1】母義明,紀立農,李春霖,等.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年版).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027(003):161-173.
【2】Sarabia V et al.J Clin Invest,1992,90:1386-1395;
【3】Foretz M et al.J Clin Invest,2010,120(7):2355-69;
【4】Zhou G,et al.J Clin Invest,2001,108:1167-74
【5】Forslund K,et al.Nature,2015,528(7581):262-6
【6】格華止歐洲版說明書
【7】《中國2型糖尿病合並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2016版)》。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6,32(8):623-627.
【8】Ito H,Ishida H,Takeuchi Y,et al.Long-term effect of metformin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non‐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Nutr Metab(Lond),2010,7:83.
【9】Donnelly LA,Doney AS,Hattersley AT,et al.The effect of obesity on glycaemic response to metformin or sulphonylureas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 Med,2006,23:128‐133.
【10】Ong CR,Molyneaux LM,Constantino MI,et al.Long‐term efficacy of metformin therapy in nonobese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6,29:2361‐2364.
【11】鄧勳.2型糖尿病患者基線體重指數與二甲雙胍單藥控糖效果之間的關系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5.
【12】Hou X,Lu J,Weng J,et al.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J].PLoS One,2013,8(3):e57319.DOI:10.1371/journal.pone.0057319.
【13】項坤三,賈偉平,陸俊茜.中國上海地區40歲以上成人中肥胖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4):224.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