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一旦確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終身服用降糖藥來控制血糖水平穩定[1]。
一些服藥壞習慣,如少服、漏服、擅自停藥等,都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而这一常識,即便是糖尿病的“门外汉”,也有所了解。
但有這麽群人,明明是服用降糖藥的“優等生”——每天掐著時間吃二甲雙胍,從不隨意停藥、減藥,但血糖還是降不下來!
而有這樣困擾的糖友不在少數,在網上隨手一搜,相關結果多達4200萬條▽
話說回來,難道是二甲雙胍的降糖效果不佳?
二甲雙胍,降糖效果到底好不好?
有這樣擔心的“胍”友們,請把心放在肚子裏。
二甲雙胍作爲一款經典老藥,首次合成距今已有100年曆史,臨床應用也有65年,可以說是被研究和認識得非常透徹的降糖藥物了,其療效和安全性都稱得上是久經考驗[2]。
無論指南如何更新和變遷,二甲雙胍一直是國內外權威糖尿病指南推薦的首選用藥: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薦,二甲雙胍藥物治療爲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法,若無禁忌證,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方案中[1]。
202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指南推薦,二甲雙胍爲貫穿治療糖尿病全程的一線用藥[3]。
所以,“胍”友們不用擔心入錯了群,在降糖上,二甲雙胍非常能“打”!
那麽,爲何有人天天吃二甲雙胍,血糖還是降不下來呢?
天天吃二甲雙胍,血糖還高?可能是這4個原因!
1.用藥劑量不對 要達到理想的降糖效果,先看你正在服用的二甲雙胍劑量是否已經加到了最佳劑量。
二甲雙胍的劑量調整原則是“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在最小的初始劑量(500mg/天)到最佳有效劑量(2000mg/天)這個範圍內,它的降糖效果跟劑量的大小是成正相關的[2]。
因此,當二甲雙胍最初的用量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調整劑量,直至最佳有效劑量或者最大能耐受的劑量。
對了,如果擔心劑量加大後有胃腸反應,可以選擇對胃腸道刺激相對較小的劑型。比如二甲雙胍原研藥緩釋片,服藥後,藥物緩慢釋放,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2]。
二甲雙胍原研藥,即二甲雙胍專利藥,是經嚴格臨床試驗獲准上市的原創性降糖藥品,憑借制劑工藝優勢及上市前後嚴格監管,因此具有更穩定的吸收率和較少的不良反應。
2.用藥時間不對 目前,市面上二甲雙胍的常用劑型有三種:二甲雙胍普通片、緩釋片和腸溶片。
不同劑型的服藥時間是不一樣的。爲減輕胃腸道不良反應,普通片應隨餐服用或餐後服用;緩釋片在胃腸道中緩慢釋放,可以在餐前、餐中或餐後服用;而爲了讓藥物吸收更好,腸溶片應在飯前半小時服用[2]。
因此,在服用二甲雙胍時,應掌握不同劑型的服藥時間,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相對于其他兩種劑型,二甲雙胍原研藥緩釋片的作用時間長,一般每天僅需服用1次,就能達到平穩降糖的效果,工作忙碌或經常忘記服藥的糖友可以選擇這類劑型。
3.日常飲食不合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飲食管理是疾病治疗的基础[4]。
如果按时服药,血糖仍然高,就要考虑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飲食习惯。例如,把飲食管理简单理解为“不能吃糖”,忽视了控制总热量。
所以,糖友们在飲食上要注重“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搭配”,以便更好地对自己的飲食进行管理。
4.體重管理不佳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發生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而胰島素抵抗會損害胰島功能,進而進展爲2型糖尿病。所以,減輕體重是緩解胰島素抵抗、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關鍵。有研究表明,減重約10kg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約25%[5-6]。
而我國糖尿病患者中,腹型肥胖患者比例接近50%[5]。因此,糖友們在合理用藥的同時,還要管理好體重。
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管理體重時,除了進行嚴格的生活方式幹預,選擇降糖藥物時也應當綜合考慮藥物對體重的影響。比如二甲雙胍,目前有多項臨床試驗證明,對于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雙胍均有一定的控制體重作用[2]。
總之,二甲雙胍作爲一線老藥,療效和安全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胍”友們如果遇到降糖效果不佳的情況,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以上的問題,或請醫生進行詳細地評估,以盡早解決問題。
編輯:覃連秀
插圖:寮琴
出品:《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
学术指导 崔卫玲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從事內科臨床、教學工作20余年,擅長內科常見病及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
•已在本專業國內多個核心期刊及國外SCI雜志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
•參與本專業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的研究,參加編寫本專業專著2本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2]母義明,紀立農,李春霖,等.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年版).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027(003):161-173.
[3]oyle-Delgado K,Chamberlain JJ,Shubrook JH,Skolnik N,Trujillo J.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Ann Intern Med,2020 Sep 1.
[4]刘瑶,崔倩倩,李莹,王通,田博文,权海善.糖尿病病人飲食行为依从性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22,20(20):2772-2776.
[5]許茹娜,李思瓯.肥胖在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探索[J].臨床醫學進展,2022,12(6):5540-5545.
[6]Jourdan,T.,Godlewski,G.and Kunos,G.(2016)Endocannabinoid Regulation ofβ-Cell Functions:Implications for Glycaemic Control and Diabetes.Diabetes,Obesity&Metabolism,18,54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