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0月是全国“敬老月”。助餐、助浴等日常起居照料,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的舒适和体面。全国多地将老年群体的“心头事”当作基本养老服务的&ldq
10月是全國“敬老月”。助餐、助浴等日常起居照料,直接關系到晚年生活的舒適和體面。全國多地將老年群體的“心頭事”當作基本養老服務的“眼前事”,一件件加以落實,以提升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助老食堂 集中解决民生“食事”
素三鮮包、紅燒排骨、青菜豆腐湯,這是福建省甯德市古田縣吉巷鄉奎樓村互助“孝老食堂”的一份食譜。“兒子上省城打工,就我一個人住,自己可做不了這麽多菜。”“真這樣做一頓,剩菜要吃好幾天,也不新鮮嘛。”圍坐在一起的老年人,對食堂這種供餐形式很滿意。
近年來,隨著中青年勞動力轉移,農村空巢現象日益凸顯。福建省古田縣探索建立互助“孝老食堂”,構建“政府搭台、村居承辦、居民互助、個人自願、梯度收費、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鼓勵居家抱團養老,重點解決貧困、留守、孤寡、高齡、重度殘疾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三餐問題。目前,古田縣的互助“孝老食堂”已在百余個村投入使用,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實現全縣覆蓋。
記者梳理《古田縣互助“孝老食堂”試點工作方案》發現,多元資金保障是互助“孝老食堂”的運營基礎。福田縣財政局負責助餐服務設備購置、場所修繕和運營補貼的經費保障,每個食堂建設補助8萬元;縣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殘聯積極做好本系統業務項目與食堂運維的對接工作,爭取省市福彩公益金、公益性崗位及殘疾人愛心驿站等專項補助資金。
分級分類、梯度收費的運營原則使互助“孝老食堂”保基本、可持續。根據古田縣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就餐對象的年齡及家庭情況,月繳費分爲3個檔:90歲以上老年人150元,8類優待對象300元,其他老年人400元。在收費基礎上,以捐助和慈善資金爲補充,確保互助式、多渠道籌集運營資金。
类似的助老食堂在全国多地陆续开业。在广东省广州市,以中心城区步行10~15分钟、外围城区步行20~25分钟为半径,镇街、村居加快布设“长者食堂”,既确保老人飲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也帮助老年群体拓展朋辈交流,提高晚年幸福指数。在河北省滦南县,通过“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西胡各庄、康中河等30个村(居)相继开办农村居家养老食堂,并为村里7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餐饮配送服务。在青海省西宁市,老年人在社区任何一家爱老幸福食堂刷爱老就餐卡结算,一顿饭仅花1元钱,且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月补助60元。
助浴快车 让诉求不再是奢求
洗個熱水澡,對于普通人來說稀松平常,可對于高齡或失能老年人來說並不容易。老年人尤其怕摔跤,洗澡這件小事,竟成了他們的奢求。
如何讓奢求回歸基本訴求?重慶市慈善總會、市養老服務協會、愛心企業共同發起助浴快車項目,爲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費洗浴服務。在此基礎上,該市九龍坡區將助浴快車與固定助浴點相結合,建成全市首個老年助浴示範點。
助浴快車到站前,社區工作人員會通知轄區內的老年人預約服務。助浴快車似一輛房車,廂體用具有保溫功能的特殊材料制成;車內配有空調、納米消毒系統和通風設備,可實現四季恒溫、臭氧殺菌、通風換氣;車廂中部安裝浴缸、淋浴、洗漱台、按摩床等設施,所有設施均有扶手。老年人通過車輛自動升降平台安全上車,而後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淋浴、坐浴和桶浴。最受歡迎的是步入式浴缸,由于不必久站和邁腿,老年人享受舒適的同時,跌倒風險有效降低。
爲了確保安全,專業助浴團隊陪伴在老人身邊,一人負責健康評估,另外兩人幫助老人洗澡。健康評估主要是測量血壓和體溫,以確定最適合老年人的水溫。有的老年人幾個月沒洗澡,坐進按摩浴缸的一刻如釋重負;有的老年人上車前就捧著新衣服,剛出浴就迫不及待地換上。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助浴師還會將充氣浴缸、水管、水桶等搬到他們家裏,上門助浴,其間也提供修剪指甲、理發等服務。
截至目前,助浴快車以九龍坡區爲“始發站”,先後開進了渝北、渝中、沙坪壩等20個區縣,爲12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助浴服務,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九成左右。
创新方式 分解家庭照护负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對于照護者而言,周而複始地陪伴照護失能老年人,幾乎耗盡了所有時間和精力,“喘息服務”應需而生。該服務由政府買單,或請專業人員去家中照料,或把老年人接到養老機構照看,既能讓家屬喘口氣,也能促進老年人更快康複。
作爲首批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北京市豐台區自2018年10月起在全市率先試點“喘息服務”。該區委托第三方機構負責建立“喘息服務”評估審核轉介機制,面向服務企業發布招募公告,組織行業專家對申報服務單位進行全方位評審,評估機構資質、能力、特長等綜合指標,整合調度區域內的8家養老機構,建立了200余人的從業人員隊伍。
“不要小看1個月服務這4天,相當于我每周能放1天假。而且,專業人員教給我照護技巧,時間長了,我也能成爲照護能手。”剛剛體驗了一期“喘息服務”的陸女士告訴記者,一年最多可申請32天,機構照護和上門服務定價均爲每人每天220元,屬于可承受範圍之內。
“時間銀行”則致力于破解養老服務人才供不應求的困局。“時間銀行”的概念套用在退休老年人身上,即低齡老年人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照顧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其服務時間將被存入“時間賬戶”,未來自己需要他人照顧時,可取出使用;對把“時間”存起來但沒有使用的老年人而言,“時間銀行”便把服務時間折合成一定的金錢或物質獎勵,返還給他們。
目前,“時間銀行”主要是依托于社區,由低齡老年人、社區幹部、大學生等志願者爲高齡、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務,比如江西省南昌市就號召市民“用今天的‘奉獻時間’,積累未來的‘幸福時間’”。
江西省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處處長肖守淵介紹,南昌市東湖區在區級、街道、社區分別設立“時間銀行”總行、分行、支行。總行負責管理全區“時間銀行”運行系統;分行負責指導調度和評估考核支行等;支行負責服務需求調查,志願者招募、注冊,志願服務反饋、錄入和兌換等。
爲讓“時間貨幣”流通起來,該區打造“時間銀行”智能雲平台及手機App,將志願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形成集網絡管理、線上咨詢、網上預約、一鍵派單、網絡通兌于一體的高效管理服務系統,實現全區範圍內的通存通兌;爲讓每一枚“時間貨幣”都花在刀刃上,由總行定期組織開展志願者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護理、急救護理以及應急求助等。
不僅在南昌市,南京市、廣州市、重慶市、成都市等地的“時間銀行”也初見成效。當然,“時間銀行”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若不能有效控制“時間貨幣”的總量,無論是兌換服務還是兌換物資,均存在集中兌付風險;部分地區的“時間銀行”未與當地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平台整合,無法發揮爲老服務的作用;在前期志願者尚不充足的階段,無法保證志願服務的供給等。
肖守淵認爲,“時間銀行”志願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以“政府主導、社會響應、百姓參與”的模式推進,政府需加強宣傳、引導,整合社會資源,解決場地、人員、經費等問題。爲規避擠兌風險,應設置“時間貨幣”的總量和准備金率的調整機制,刺激“時間貨幣”的流通。此外,應探索“時間銀行”志願服務體系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