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生长发育水平不仅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儿童生长发育数据的定期收集和分析研究。”李辉介绍,英、法等国已有百余年的资料积累,我国相关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该标准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使用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和《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同时废止。《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的起草发布有怎样的时机和背景,将产生哪些影响?业内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该如何正确使用?日前,该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召开專題解读会,由标准第一起草人——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李辉研究员进行了详细讲解说明。
本土制定 对标国际 适合国人
“生長發育水平不僅是反映兒童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一面鏡子。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兒童生長發育數據的定期收集和分析研究。”李輝介紹,英、法等國已有百余年的資料積累,我國相關系統研究起步較晚。
1975年,在原衛生部領導下,我國進行了九大城市城區及郊區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調查(簡稱“九市兒調”)。“九市兒調”覆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北京市、陝西省西安市、上海市、江蘇省南京市、湖北省武漢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雲南省昆明市城區及郊區的27萬余名0~18歲兒童青少年,獲得了我國第一份較爲系統和完整的兒童體格發育資料。此後,每10年對上述地區進行調查,調查人群年齡縮減至0~7歲。
“‘九市兒調’不僅掌握了我國兒童生長發育、營養和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爲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爲兒童保健、醫療、教學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數據和評價標准。”李輝表示。
李輝談到,此前我國使用的《5歲以下兒童生長狀況判定》是完全采納世衛組織5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制定的。但世衛組織的標准是在綜合考慮人種、環境等因素後制定的,並不完全適合國人。“就‘九市兒調’的結果來看,中國孩子的整體發育狀況已經超過了世衛組織現行標准。”
“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照搬國外標准上,應該有本民族的標准。”李輝表示,《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的參照人群均來自2015年“九市兒調”,樣本量超過8萬人。標准的制定采用了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技術,相關指標齊全,是一套接軌國際、適合國人的兒童生長標准。
增速放缓 制定标准 正当其时
《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與《5歲以下兒童生長狀況判定》的差別在于,前者更有針對性。那麽,與2009年原衛生部公布的、同樣基于“九市兒調”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參照標准》相比,《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又有哪些區別呢?
“各項指標只在數值上有微小變化。”李輝介紹,總體上,《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與《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准》相比,體重平均增長0.1千克,身高平均增長0.5~0.6厘米,頭圍、身高別體重及體質指數(BMI)幾乎無變化。她解釋,正是這種“微小變化”,意味著我國已經到了正式建立和應用本民族生長標准的時間節點。
李輝指出,百年來,全世界絕大多數種族兒童期的身高水平都在提高,青春期發育在逐漸提前,成年身高也在穩步增長。但這種一代更比一代高、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趨勢,並不會無限制地延續。隨著營養狀況、生活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當人群的生長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後,生長發育的增長趨勢就會逐漸變緩,甚至進入平台期。
從近5次“九市兒調”的數據來看,尤其是在1985—2005年,中國兒童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和提高。因此,此間我國一直發布的是參照標准。“但從最新一次的2015年調查結果看,無論是城區還是郊區農村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雖然還有一定提高,但是城區兒童已經進入緩慢增長期。這說明,9個城市城區兒童的生長潛力已經得到充分發揮,也就迎來了制定生長標准的契機。”李輝提到,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制定的標准可以應用較長時間,如英、美等國的相關標准二三十年才有一次小的更新。
择优定标 要理想值 非平均值
“這個標准以我國營養相對良好的人群作爲參照人群,可以代表當前中國7歲以下營養良好的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李輝在解讀會上透露,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環境不同,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各異,兒童生長水平存在明顯的地區和城鄉差別。《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的制定,參考了全國區域環境差異有代表性的9個城市的數據,但並沒有將農村數據納入其中,以此“平衡”城鄉差別。
“城鄉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是長期存在的曆史性問題,不同年代、多種形式的調查結果均表明,無論是學齡前兒童還是學齡兒童的生長水平,以及成年身高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李輝指出,生長標准的制定,不是對所有的孩子做普查,然後得出一個平均值,而是以營養良好、沒有疾病、生長潛力能夠充分發揮的兒童群體爲調查對象,選取其生長發育的理想值。“在理想狀態下做出來的標尺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使用,才有篩查力度,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她舉例,拿這個標准去衡量欠發達農村地區的兒童生長發育水平,可能會發現數據離標准很遠,這樣才能發現問題進而去改善,這也是制定標准的重要目的。
令人欣慰的是,從多次“九市兒調”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村兒童營養不良率、生長遲緩發生率都在迅速下降,兒童生長發育的城鄉差異在不斷縮小。“制定標准,歸根結底是要爲兒童保健及兒科醫療、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有用的參考數據,更好地爲我國兒童的健康和發展服務。”李輝期待,在《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施行後,這樣的差異越來越小、最終消失。
科学使用 个体情况 具体分析
標准制定出來,給誰用,怎麽用?對此,李輝指出,標准主要用于生長發育的監測和評估,以此了解一個個體或群體兒童的生長和營養狀況,進而早期發現生長發育中存在的問題或疾病風險。“它在兒童預防保健、兒科臨床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生長評價工具。”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標准只是一個統計學的篩查界點,主要由專業人員或者有一定專業背景的人來使用。”李輝從臨床中發現,近些年,家長對孩子生長發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家長對孩子身高、性發育問題有很多困惑。《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准》可以供家長參考,但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一些數據異常,也不要盲目、過度焦慮。
“家長可以對照這個標准,看一看孩子的生長水平大概處于什麽位置。但這並不意味著,相關指標不在中位值及以上就有問題。”李輝解釋,地區、民族等差異都會導致孩子生長發育水平的不同。因此,采用本標准進行營養狀況評價時,以人群統計界值點篩查出的可能異常者,不能直接作爲臨床診斷。
“有沒有問題,要由專業醫生結合臨床表現、遺傳背景、病史和其他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評估、診斷。”李輝強調,該標准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爲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提供了一把尺子,而這樣的尺子還有很多,比如生長曲線圖等。“所以,標准發布後,在宣傳普及、配套解讀、促進科學使用等方面,還有更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