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8年前,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诊。“北京的大医院太多了。
8年前,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共管、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地區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診。“北京的大醫院太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首任院長董家鴻坦言,在這個醫療資源富集的城市辦好一家新醫院並非易事。好在,雖然新有新的短板,零起點、欠磨合;但也有新的優勢,少包袱、沒窠臼。“希望我們能以一種與衆不同的新模式,建成一家老百姓信賴的頂天、立地、惠民的學府型醫院。”8年過去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交出“成績單”,講述對這份許諾的兌現進度。
頂天:攻堅克難,不求最貴但求適宜
凌晨3时,经过近20个小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团队为23岁的小凌实施国内首例、亚洲第二例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移植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胰腺。术后,这个从记事起就饱受腹胀、腹痛折磨的小伙子,终于可以经口正常飲食,发出“饿的感觉真好”的感叹。
回顧小淩剛到院時的情形,依然令人後怕:反複感染、肝功能損害、脫水、水電解質失衡、腸功能衰竭……能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幫助小淩達到手術條件、順利實施手術,離不開該院8年來實施的“精綜合、強專科”戰略,以及整合式醫療服務模式。
“建院之初,我們就開始面向海內外引進專家,打造一批卓越的臨床專科群。同時,破除傳統專科診療孤立、分割、碎片化的模式,構建以患者爲中心、以疾病爲導向的整合式醫療照護模式,對複雜疾病和複雜病例實行從分科診療到聯合診療的模式革新,緊密圍繞‘以病人爲中心’進行多學科聯合診療(MDT)。”董家鴻介紹,在面對複雜疑難、危重症患者時,整合式醫療顯示出了效能,讓該院不斷突破醫學難題,“治別人治不好的病,開別人不能開的刀”。醫院先後完成國際首例體外肝切除治療累及右心房的終末期肝包蟲病手術、國際首創保留骶神經的高位骶骨全切並3D打印假體重建術、國際領先的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等國內外領先醫療技術52項,在肝膽疾病、器官移植、尿道結石、脊髓腫瘤、睡眠障礙、腸功能障礙等領域成爲業內佼佼者。在2019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該院的CMI值(反映收治患者複雜疑難程度)爲1.37,位列全國第13名。
該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王克霞記得,醫院剛實施多學科聯合診療時,在組織、制度、流程等方面的系統做法大膽超前,經過8年的成功實踐,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借鑒、學習該院的做法和經驗。
2018年,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突破傳統多學科聯合診療的時空限制,設計應用互聯網視訊會診系統,開展線上多學科聯合診療(e-MDT),極大地提升了診療效率;同時,整合國內外優質專家資源,開展遠程e-MDT,惠及全國更多的疑難雜症患者。
“我們不盲目追求高精尖、新難貴。”董家鴻表示,“而是更願意從患者視角來衡量醫療服務。老百姓要的是什麽?當然是看好病,特別是看好大病。同時,人們希望醫院提供的是醫源性損害最小化、醫療耗費最低化、健康獲益最大化的適宜診療方法。”董家鴻將之定義爲“精准醫療”,並作爲醫院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貫徹至今。
立地:人文服務,需要什麽提供什麽
在董家鴻看來,如果從患者視角出發辦醫院,醫院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讓患者感受到真心的關愛、最具人文化的服務。他將“精誠服務”作爲基本理念提出,和全院職工一同致力于打造“接地氣”的醫療服務,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
門診是就診的第一站,患者最需要便捷、舒適的服務流程。于是,醫院創新設立醫療事務處,業務範圍涵蓋醫保物價管理、病曆服務管理,以及門診、急診、住出院服務等就醫全流程。在此基礎上,醫院設置一站式服務櫃台,全面覆蓋上述業務,減少患者奔波。
該院患者不用擔心記不住吃幾天藥。2015年,醫院在國內率先推行門診拆零給藥服務,以片、粒、支等最小劑量單位,按治療周期精准給藥。經統計,實施拆零給藥可使每張拆零處方人均藥品費用節省15.7元。爲最大限度提升全院床位使用率,避免急危重症患者因等床延誤治療,醫院通過設置病房管理委員會和住院服務中心,實行全院床位統一調配。
住院期間事項衆多,家屬常苦于來回奔波。該院住院服務中心的醫事人員、護理人員及轉運人員,協助患者完成住院手續辦理、入院常規檢查、住院費用暫繳等業務,爲患者減負。同時,各病區設置病房醫事管理員,負責患者住院醫保費用咨詢、會診聯絡、檢查排程、醫保審核、出院結算、出院病曆質控、病曆複印郵寄等住院全流程事務,爲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2019年,該院率先在北京市推出醫保患者病房一站式結算服務,病房醫事管理員實時審核醫保患者的住院費用,患者出院時即可在護理站實現一站式結算,不用在3個工作日後再次返院結算取卡。
患者如果需要長期管理怎麽辦?從2015年起,醫院開始構建疾病個案管理模式,個案管理師負責與醫生、醫療小組及患者協調溝通,不但確保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如期完成所需檢查治療,還進一步探索“院內-社區延續個案管理模式”,對患者看診、入院、出院、返家進行全程管理。7年來,該模式累計管理患者近8685名,個案登記完整率達89.24%、追蹤完整率達92.12%、患者滿意度達99.5%。
患者如果能手術治療,怎樣提高效率、降低費用?該院于2016年11月成立日間手術中心,爲病情相對簡單的患者提供門診就診、術前檢查、入院手術以及出院隨訪全流程、一體化服務。目前,肝膽胰外科等12個專科的432項手術通過審批,成功完成手術7131例。今年一季度,該院日間手術占比已達36.29%。
坐落于號稱亞洲第一大社區的天通苑,讓居民享受到優質、順暢的分級診療和健康全程管理服務,更被該院視爲分內之事。醫院開業不久,全科醫學科即開通面向天通苑社區多家養老院的遠程診間,將全科醫學科門診搬進了養老院;2019年,醫院與昌平區醫院牽頭建立遠程心電診斷平台,輻射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診疑難靜息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醫院護理部開展了多項延伸至社區乃至患者家庭的護理服務,實現護理照護的無縫銜接……今年6月,由昌平區衛生健康委與該院合作共建的天通苑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運營。醫院與中心之間實現了管理垂直化、資源共享化、服務同質化、信息一體化,構建起全地域覆蓋、全人群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合式區域健康醫療聯合體,服務範圍輻射天通苑北部的14.4萬名居民。
惠民:管理創新,實現價值醫療
從頂天到立地,從精准醫療到精誠服務,董家鴻分析,所有的成績都緣于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都有堅實的軟實力支撐,那就是“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是通過持續優化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合理配置資源,管控成本,消除浪費,實現醫療服務品質、效率與效益的同步提升,爲患者創造價值醫療。”董家鴻解釋,傳統醫院的管理模式是“醫而優則仕”,但術業有專攻,好醫生未必是好的管理者。因此,該院從建院之初就采用了醫療與行政協同治理的二元治理模式,建起了一支強大的行政運營隊伍。
比如,醫院建立專科經營助理制度,專科經營助理從事專科經營等事項的管理,協助科主任分擔專科行政事務等。通過這種模式,把優秀專家還給患者,讓他們在主導科室發展的同時,集中精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再如,實施責任中心管理制度,將責任中心分爲收益中心和成本中心。針對收益中心進行分科損益管理,針對成本中心進行成本管控等。此外,精益管理的實施使醫院構建起更爲科學、合理、細致的薪酬制度,並以此爲指揮棒,爲患者提供更爲精准、精誠和精益的診療服務。目前,醫院CMI值(病例組合指數,衡量治療病例技術難度的重要指標)在北京市和全國都名列前茅,但門診、住院平均費用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回首過去的8年,院黨委書記周月紅感慨,這是一場不乏挑戰和坎坷的創業之旅。“接下來,要繼續堅持黨對醫院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轉型、提升、上台階。”周月紅表示,作爲清華大學的附屬醫院,該院坐擁強大的醫工融合研發資源和生命科學科研資源,也承擔爲學校醫學院培養卓越臨床醫學人才的使命。下階段,醫院要充分發揮整合學科的能力,加速醫學交叉融通創新,朝著全面建成教學研究型醫院奮力前進。同時,在公立醫院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新形勢下,該院將秉持創新精神,進一步推動更多新模式、新舉措的先試先行,持續輸出先進管理經驗。
而面向醫院的服務對象——廣大患者,周月紅希望通過上述努力,使醫院成爲更爲患者所信賴的高水平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