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慣了生死,依然對生命保持著熱忱和敬畏;他們也知這份職業充滿艱辛和壓力,但他們義無反顧,他們就是——醫師。
有調查顯示,24.6%的中國醫師一周的工作時間超過80個小時。日常工作中,他們日夜待命,因爲病情就是“沖鋒令”;在很多重要時刻,他們奮戰在最前線,他們說“總要有人往前沖”。
“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這些美好的形容表達了社會对医师群体的感恩和尊重,但事实上,人们对医师的了解一般都在诊疗室或者新闻报道里。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走近医师群体,在全社會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由新华社客户端主办“城市守护者,中国医师说”十城医师公益沙龙系列活动,12月24日,活动首站在长沙启动。
活動現場,來自湖南省各醫院各科室的醫師代表們敞開心扉,暢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難忘故事和溫情瞬間,用一個個真實的診療故事,展現了真實而立體的醫師形象,也溫暖了這個寒冷的冬天。
真實而動人,這是六位醫師的故事 20多個小時,3台手術,他成功搶救3條生命 心血管疾病往往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醫院平均每天安排的急性心梗的手术有三四百台,罗莘,作为株洲市中心醫院心內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号称“心內科的一把刀”,救治的往往都是其中最危重、最难治的病例,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最多的时候不间断工作20多个小时,连续3台手术,成功抢救了3条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救治越及时,坏死的心肌就越少,成功率就越高。”在罗莘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承担如此超强的工作有多伟大、多辛苦,只是觉得这是“任何一位医生面对患者的生死时刻都会做的正常选择”。
沒有最忙,只有更忙 超高的工作强度,也是郭皓宇这几年的日常。作为长沙市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他在疫情防控中无疑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特殊时期,他们科室的发热门诊任务加重,压力变大,感染风险高,他所在的醫院承担了所在片区80%的发热病人,现在每天的门诊量就高达五六百例,出完门诊还要去病房查房,下了班往往已经很晚了,怕传染家人,也为了便于有突发情况时能尽快施救,郭皓宇索性就住在醫院。最近他已经住在醫院一个多月了,而从2020年以来,相比回家,他住在醫院的日子反而更多些。连院长都说,不敢说郭皓宇是全院最忙的主任,但绝对是最忙的主任之一。
口對口搶救感染艾滋病的新生兒,她也不曾猶豫和後悔 2019年作爲兒科大夫的郴州市湘南学院附属醫院副院长苏维去援助津巴布韦时,在当地救治了一个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病例,面对刚生下来就没了呼吸的新生儿,苏维想都没想就摘下口罩用嘴去给孩子通气、抢救,尽管事后得知孩子的母亲是一位艾滋病患者时苏维有过一段时间的担心,但她始终没有后悔过抢救了那个新生儿。唯有援非期间,自己年仅5岁的孩子半夜发烧并出现高热惊厥,在国内的家人惊慌失措地给她打电话,并抱怨她为什么不等孩子大点儿再去援非时,苏维在宿舍大哭了一场。
尽管如此,她依然不后悔,她说“作为一名兒科医生,绝对不允许一个孩子在我的面前没有呼吸而不做任何事情。换到今天,我也一样会不假思索做出当时的决定,这是医者的本能反应。”
援疆一年半,當任務來臨,她又立馬奔赴前線 对家人心存歉疚可能也是医师们的共同点之一。刚刚结束一年零七个月的援疆任务回来,湘乡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潘丽便与儿子约定,会好好陪伴他备战高考。可2020年湖北疫情告急,她又义无反顾的报名去援鄂,再一次的对儿子“爽约”了。“再次对儿子爽约我真的很抱歉,但是对医师来说,根本不存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秘訣,舍小家幾乎是必然的”,潘麗說。
治人治心同樣重要 “您别急,我收。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您老伴儿!”湖南航天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医师周治平的一句话让患者家属慌乱的心踏实了许多。从医多年,周治平知道,要让疾病往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安慰与专业治疗同样重要。最终,这位78岁高龄、因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衰竭、连家属都差点想放弃的患者,愣是在周治平主任和呼吸內科醫療团队连续28天的努力下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治愈后,老者拄着拐杖也要亲自到醫院,一连给周治平及其科室和醫院送去了三面锦旗。
爲減輕病患痛苦,她不惜拿自己當靶子給護士練手 汤渝玲,是长沙市第一醫院呼吸科的主任。因为科室特点,呼吸科吊水的概率很大,有些年轻的护士扎针扎不进受到患者家属的谩骂。为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更为了减轻病患留滞留针时的痛苦,汤渝玲特别组织了穿刺比赛,她和护士长亲自上阵,拿自己当靶子让年轻的护士练手。为当一名“好医生”,她觉得这些付出都不值一提。
攜手十城醫師,傳遞醫師大愛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會給無數人帶來溫暖的慰藉。與此同時,無數個城市守護者的默默守護,也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以上是六位醫師的故事,也是無數中國醫師的縮影。沙龍現場,醫師們回憶自己從醫以來的點點滴滴,分享印象深刻的故事,這些故事中的他們,有過初當醫師時對自己的懷疑,有過因爲不可抗力面對患者去世時的沮喪,有過因忙于工作難以兼顧家庭的歉疚,也有很多治愈病患之後的喜悅和獲得病患家屬認可的成就感。他們在不斷成長,也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治愈了無數家庭,溫暖了整座城市。
有人说,我们对于医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因为医师是万能的,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識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的希望之光,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以及人与人之间善意的极限。“城市守护者,中国医师说”公益沙龙的举办,让我们听到了太多温暖、感人的故事,相信公众也会透过一个个故事加深对于医师群体的了解、理解和尊重。
沙龙现场,除了追忆职业中的难忘经历,与会医师们还纷纷就自己的专业领域分享了一些日常实用医学知識。比如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節,几位医师也在沙龙现场分享了一些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呼吸道疾病防治办法和用药指导。比如在后疫情时代,医师提醒,不要觉得一感冒就都觉得自己是感染了奥密克戎,如果出现了鼻塞、流涕、喉咙痛等现象,可以先自测抗原,在家口服一些抗病毒口服液或者连花清瘟胶囊等治疗感冒的药物,观察2-3天,一般症状都可以明显缓解,非必要不去醫院,避免挤兑醫療资源,更避免加大感染的风险。
此外,新华社客户端还向到场医师所在的醫院捐赠了健康物资,以表达对医师职业的尊重和对医师群体的慰问。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感谢每一位爱岗敬业的中国医师,感谢他们默默地为生命保驾护航。据悉,公益沙龙系列活动后续还将在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举办,一起为爱接力,加深社會对医师群体的理解和尊重,共建良性医患关系,传递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