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张山人(1726-1798年),字子襄,江西贵溪人,幼年即在龙虎山潜心修道,师从道教第五十六代张天师张遇隆,貌若童颜,精通医学。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其叔父新安镇红庙主持引荐,来新
張山人(1726-1798年),字子襄,江西貴溪人,幼年即在龍虎山潛心修道,師從道教第五十六代張天師張遇隆,貌若童顔,精通醫學。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其叔父新安鎮紅廟主持引薦,來新安鎮行醫,因醫德高尚、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
一天他在道前閑立,見數人擡棺經過,棺下滴血數點,即阻而問之。主家回答說是難産而死。張山人說,這婦女還可救,就叫擡回去。至家開棺出屍,用金針在女人臍下刺了兩針,頃刻産下一個男孩,其左手中指有血眼兩個,即張山人金針所刺。産婦也蘇醒過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山東巡撫阿爾泰之子患病,諸名醫不識。遣仆請新安鎮張山人。山人視之,謂可救。令主家尋壯漢十名、大鼓十面,以數床棉被覆病人身,令壯漢擂鼓。少頃,病人汗出,山人令再擂,病人大汗淋漓,頃刻病愈,衆醫驚服。此症應爲熱性病。
張山人樂善好施,窮人治病無錢者,皆免費。新安鎮人民爲紀念他,出資于碧霞宮左側其遺宅立“張山人祠”,塑像供奉。
張山人熱衷鑽研醫書,他根據太醫吳謙編纂的《醫宗金鑒》中記載的古方,調整研制了由石堿、生石灰、糯米組成的藥方水晶膏,專治皮膚疣、瘡、皮膚瘤等,《新安鎮志》中記載了相關病例:
淮安鹽商、詩人程晉芳的妻子蕭氏,年逾四十,體態豐腴,其上眼睑生有腫物,色淡黃如豆,致容顔受損,丈夫心生厭惡。蕭氏深以爲苦,遍尋名醫而不得法。其弟聽聞張山人擅治此症,攜姐求之。張山人以竹簽蘸取藥膏,點于瘤體之上,連續用藥三次後,瘤體漸漸變小、顔色變淡。一月有余,瘤體竟然消失,眼睑恢複平整,未留瘢痕,夫妻恩愛如初。富商夫婦欲以厚禮重賞,張山人只取出診費用,其他厚禮予以拒之。此症應爲睑黃瘤。
蘇州畫家徐揚之子,出生時面部有大片凸起紅斑,面容可怖,衆人皆感異樣,視其爲怪胎,皆勸其棄之。其妻不忍,四處尋醫,攜子前來找尋張山人。張山人用自己配制的水晶膏爲其治療,將藥塗于紅斑處,數日後,皮膚瘤體逐漸變小,顔色變淺。一月余,皮膚瘤體消失無痕迹,患兒面容恢複正常,鄉人見了,皆驚歎不已。此症應爲血管瘤。
江甯布政使托庸之女,面部生長粟米大小的凸起,密集分布于面部兩側,致使她自卑羞怯,婚姻也因此受阻。聽聞有張山人擅長醫治疑難病症,遂前往求治。張山人查看她的病症後,取來水晶藥膏爲其施治。使用時女子感覺輕微疼痛,然而經過十來天,疣體結痂掉落,女子面容恢複光潔,欣喜至極,托庸全家對張山人感恩戴德。後來女子擇良配,得姻緣美滿。此症應爲扁平疣。
據《新安鎮志》記載,張山人將醫術以及自配的水晶膏傳給女婿——周達春的祖上周金和,從而開啓周家治病行醫的先河。在二百六十多年傳承中,周家後人對這一瑰寶藥方,不斷發掘調整。最後由周達春教授去除了糯米,加進黃柏、五倍子、紫草等成份定型申報國藥准字獲批。因改進後的藥膏猶如仙丹,加之藥方由五種物品巧妙組合産生神奇的功效,故最終命名爲五妙水仙膏,並于1997年載入《中國藥典》。五妙水仙膏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幾十代前人的智慧結晶,曆經260多年傳承,于2009年被江蘇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
以上內容主要摘自《遺珠·新韻:灌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輯錄》政協灌南縣委員會編.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23.12